-
唐毅南:中國經濟真是“粗放式增長”嗎?(上)
關鍵字: 生產率中國經濟美國日本改革開放勞動力投資效率【中國經濟粗放式增長已經成為主流話語,不過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唐毅南博士近日發(fā)布文章,對這一觀點提出全面質疑。他認為,“粗放型增長”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認為,中國經濟的特征是“高投資,高能耗,低效率,低技術進步”的“兩高兩低”,和由此而來“高增長,低消費”,然而經濟學界并未確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就是“粗放型”增長。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效率、勞動生產率、TFP(技術進步)及消費增長率等幾個主要指標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結論,中國經濟粗放式增長沒有依據。
文章在《學術月刊》發(fā)布后引來很多學者的討論,有肯定也有質疑,比如北京大學霍德明及劉國恩等學者就認為,唐毅南用來衡量投資效率的指標——資本產出比(產出GDP除以投資),沒有對資本和投資做出區(qū)分;另外這一指標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學者引用討論,唐文對經濟學家早年關于此項指標的討論缺少關注。
盡管如此,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討論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話題,關系到我們對當下中國經濟發(fā)展大勢的判斷和定性,以及對未來發(fā)展能不能給出恰當的決策。經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特別編發(fā)此文,供讀者思考討論,也歡迎對此話題有研究的讀者來稿交流。全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此文為上?!?/strong>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時期的高速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然而,金融危機以來,以美聯儲前任主席伯南克為代表的“再平衡”理論,把金融危機的部分原因,歸結為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和低消費,要求中國經濟向西方式的消費經濟轉型(1)(注釋在文末,以下同)。
國內受西方經濟學影響的主流經濟學家也認為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是投資驅動的粗放型增長(2),在金融危機后已經難以為繼,需要立即轉型。大眾傳媒和決策機構似乎也接受中國“粗放增長”的理論, 政府官員多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粗放型增長”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認為中國經濟的特征是“高投資,高能耗,低效率,低技術進步”的“兩高兩低”和由此而來“高增長,低消費”。然而經濟學界并未確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就是“粗放型”增長;尤其是近年來,學術研究普遍認為中國生產率增速是很高的。
在史正富新著《超常增長》(3)中,就資本效率、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及消費增長率等指標進行了詮釋,初步否定了“粗放增長論”的依據,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進行更具體深入的分析。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投資效率
“粗放增長”論的第一論據就是中國高投資、低效率,投資效率遠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高投資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我們并沒有看到有人就低效率給出可靠的事實和數據,有的只是口口相傳的說法。那么中國經濟增長效率究竟低不低?我們通過事實和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
衡量經濟增長效率,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1.生產中資本投入的效率,即投資效率,可以用資本產出比這一指標來度量。2.勞動投入的效率,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度量。3.勞動與資本結合方式的效率,這往往反映技術進步與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學術上通常用全要素生產率(TFP)代表。我們下面就首先對這些指標進行考察。
下面,我們先考察投資效率。
中國的投資效率高于美日等發(fā)達國家
要評估投資效率,首先要解決用什么指標來度量的問題。在本節(jié)中,我們先使用資本-產出比這一指標,而對于學術界常用的全要素生產率(TFP),以及媒體愛講的GDP能耗等指標,則放在后面討論。
首先考察資本-產出比是因為這是最直觀易懂的指標。簡單說,資本產出比就是投入資本量與其帶來的產出量之間的比值。即每單位產出所需要的投入的資本。例如,當存量資本產出比是3時,代表每3元存量資本能產出1元GDP;而當增量資本產出比是3時,表示增加1元GDP,要有3元投資。所以資本產出比越低,代表投資效率越高。
當然,資本產出比看似簡單,計算上卻不容易。首先,它有存量和增量的不同。存量資本產出比和增量資本產出比本質上面沒有區(qū)別,而計算方法卻有很大不同。
按資本存量計算資本產出比時,為了估計存量資本的價值,需要統(tǒng)計初始資本存量、投資品價格指數和折舊率等一系列參數,計算十分復雜。而按增量計算時,投資和經濟增長則都比較容易核實,計算簡便。
我們比較了兩種方法計算的資本產出比,也發(fā)現其反映的現象和趨勢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不再區(qū)分存量和增量的概念,用每單位GDP增長所需的投資額計算資本產出比。其次,從投資到形成產出會有一定時間的滯后,當年投資也許要明年及后續(xù)幾年才陸續(xù)形成產出。在本文中,我們把投資與產出的滯后放在一年,采用不變價計量投資與產出。
同時,也是更為重要的,我們對考察期劃分時段,計算一定時段中的資本產出比的平均值,即用這一時段中發(fā)生的投資總額除以該時段的GDP增長總額。這樣做的好處是,由于經濟不穩(wěn)定和計算方法缺陷所引起的年度計量困難就不存在了,而我們得到的結果可以比較準確的反映一段時期中資本運用的總體效率。這也正是本節(jié)所要面對的問題。
投資效率的高低不是絕對的,而是要放在具體的時空中才有意義。工業(yè)社會與農業(yè)社會無法套用資本產出比進行比較效率高低;即使同一個國家內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資本產出比也必然不同。為此我們必須將資本產出比的記錄放在具有可比意義的歷史框架中進行觀察與分析。在這當中,英國作為工業(yè)革命的原發(fā)國,美國作為第一個從跟進國變?yōu)榍把貒膰?,日本作為第一個成功趕超而成為發(fā)達經濟體的第一個東方國家,應該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意義。但限于資料問題,我們較多的把中國與美國對比,兼顧英國與日本的情況。
對于中美兩國,因為工業(yè)化的起步與推進時期不同,即美國工業(yè)化的基本階段先于中國上百年,所以我們就必須注意兩國數據與歷史時段上的可比性。下表對原始數據大致發(fā)展階段做了匯總。(表1)
顯然,從各個階段比較,都是中國的投資效率顯著優(yōu)于美國。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實際是1952-1979年)的經濟發(fā)展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實行了后發(fā)國家普遍的趕超型大推動戰(zhàn)略。
經過1949年后的3年恢復時期,從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中國一步進入以重工業(yè)為主的工業(yè)化階段。由于重工業(yè)投資規(guī)模巨大,理論上中國的資本產出比應該比較高,但是把這一時期(1952-1979)的中國與美國相比,不論是與美國同期還是歷史上的同一發(fā)展階段比,中國投資效率都優(yōu)于美國。
其中,1950-1979年,中國資本產出比為4.93,比美國同期這個被稱為黃金增長時代的資本產出比(5.01)還低。也就是盡管當時的中國工業(yè)很落后,但同期增加1元GDP中國要比美國少投資近1毛錢。若與美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這一可比階段(1869-1908)進行比較,則中國的資本產出比(4.93)比美國可比階段的6.94低2.01,相當于低29%。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中美會談成果遠超預期,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評論 88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評論 1089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評論 160何立峰: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評論 306“中國猛龍首露利爪,實戰(zhàn)證明自身價值” 評論 262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幫忙”,印度拒絕了
-
“他想在大馬士革建特朗普大廈”
-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
中方嚴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獄中贏得市長選舉”
-
石破茂再強硬表態(tài):美國,還不降
-
美方吹風會:中美都不想“脫鉤”,同意稅率下調115%
-
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
美國小企業(yè)苦苦掙扎:利潤蒸發(fā)甚至變?yōu)樨摂?,最糟的時刻還未到來
-
特朗普施壓后,澤連斯基表態(tài):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車企利潤暴跌超20%,“與中國競爭加劇”
-
中美會談結束后,美國股指期貨應聲上漲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問題比想象難得多”
-
靠岸中國貨船數“歸零”,美西港口官員驚到了
-
“出軌女下屬”,英國海軍一把手被免職
-
“聽加州的,否則美國最大經濟體地位不?!?/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