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極端天氣曾改寫中國歷史?我們不妨從容看待
最后更新: 2022-08-13 22:35:44【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保爾】
今年夏天,想必很多南方朋友都深切體會到了什么叫“驕陽似火”。據(jù)報道,截止8月12日,上海40℃以上的高溫天已經(jīng)刷新了歷史記錄,并且還將繼續(xù)創(chuàng)造歷史。
高溫不止炙烤著城市叢林,也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暑期通常是長江流域的汛期,但今年八月中旬長江干流水位竟然降到了歷史同期最低值,第一大湖鄱陽湖的水位更是下降了八米多。根據(jù)氣象報道,未來一段時間超高溫會繼續(xù)籠罩江南,而且會擴大到江淮、中原地區(qū)。以至于有人驚呼說:“半個中國的溫度都不適合人類生存了!”
事實上,這么說有些夸張了。放眼全球,當前的極端天氣并不獨存于中國,在亞歐大陸的西端,歐洲也同樣在經(jīng)歷高溫的炙烤。有人將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相關(guān)聯(lián),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偶然事件。
為何會有極端氣候?這個問題仍留待氣象專家來解釋。但就人類文明的經(jīng)驗而言,我們所經(jīng)歷的的寒冬、酷暑可能都還算不上最極端的狀況。當前的氣象記錄,最多不過二百年的時間,而氣候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極端天氣的歷史遠遠超過人類的文明史。
相關(guān)報道
五千年來的氣候變化
我們無需追述到太過古老的地質(zhì)時期,僅就五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而言,氣候變化就已經(jīng)堪稱劇烈。
假如你有幸穿越到殷商時代,一定會發(fā)現(xiàn)當時的氣候環(huán)境、生態(tài)物種都與今天大不相同。三千年前的中原大地氣候更為濕潤,溫度也遠高于今天。甲骨文和出土骨骸都證明,商朝人曾經(jīng)在都城附近捕捉過野生大象。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今日作為河南省簡稱的“豫”字,即意為一人牽象。如此言之,當時安陽的氣候或許堪比今天的西雙版納。
在大象等物證的加持下,很多學者認為殷商時代可能是中國文明史上最為濕熱的時代,此后氣候則趨于轉(zhuǎn)冷,大象也日漸南去。但在秦漢時期,溫度又有所回升,黃河流域的水熱條件依然勝過今日。《史記》、《漢書》都記載當時中原、山東大量種植桑樹、竹子等亞熱帶植物。漢武帝時黃河決口,朝廷曾命令砍伐河南淇縣竹林,用于編筐盛石,堵塞決口。
不過,到了三百多年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氣候再度轉(zhuǎn)寒,當時的冬天比今日更冷。曹魏時淮河曾大面積封凍,以至于阻礙了曹丕視察揚州。在南朝都城建康,冬季能夠制作天然大冰塊用以建造“冰房”。在淮河干流極少結(jié)冰、南京只是偶有零下的今天,這種情景幾乎很難見到。
寒冷持續(xù)了約三百年,到公元六世紀末,即隋唐時代,氣候重歸溫熱。由于熱量充足、溫度適宜,柑橘竟然在長安扎根結(jié)果。天寶十年唐玄宗品嘗到了皇宮里生長的柑橘,據(jù)說味道不遜于江南的貢品。
在溫暖與寒冷、濕潤與干旱交替變化的過程中,千年來中國最寒冷的時代出現(xiàn)于晚明至清初,也就是所謂的“明清小冰期”。有學者估計,明末北京的冬季氣溫比今天平均低2攝氏度。由于溫度降低,當時冰雪范圍比今天要大得多,明代中后期的廣東、廣西,甚至海南都出現(xiàn)過降雪天氣。如今常年不凍的漢江、淮河、洞庭湖、鄱陽湖,也都在明清之際出現(xiàn)了封凍的情況。
關(guān)于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自竺可楨院士起,學界已經(jīng)開展了深入的探討,成果極為豐富。盡管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歷史上中華大地的氣候在寒冷與溫暖之間搖擺變動已是普遍的共識。大體上殷商、西漢、隋唐處于溫暖期,而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則處于寒冷期。
圖自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刊于《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古人經(jīng)歷的極端天氣
根據(jù)竺可楨等學者的估計,最溫暖的殷商平均溫度比今天高2到3攝氏度,最寒冷的明清小冰期的平均溫度比今天低1到2攝氏度。乍一看,這一點溫度變化似乎不算什么。但事實上,在人為加速全球變暖的今天,一百年的工業(yè)化也沒能讓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而且,既然是平均值,就意味著有波動起伏,在特定時段或局部地區(qū),很有可能發(fā)生幅度更大的氣候變化。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也確實看到過許多真正的極端天氣。比如《竹書紀年》記載,在氣候從暖轉(zhuǎn)冷的西周中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江漢俱凍”的極寒天氣。如今幾乎不可能結(jié)冰的長江干流,竟然出現(xiàn)了大塊的浮冰,氣候之寒冷可想而知。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從世官世祿到有爵無官——古代爵位制的演變
2022-08-01 17:38 -
【觀網(wǎng)直播間】科舉時代:從世襲制到科舉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這件青銅文明“巔峰之作”終于合體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續(xù)上新!直擊三星堆考古發(fā)掘進程
2022-06-14 13:23 -
98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冊在世幸存者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烏克蘭,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婭再一次被“絞殺”
2022-04-24 10:15 烏克蘭之殤 -
“定遠”沉艦殘骸遺址水下考古調(diào)查工作今年將繼續(xù)
2022-02-13 22:33 考古 -
蘇聯(lián)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帥幣”與張作霖:作為旅游資源的歷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觀網(wǎng)直播間:蘇聯(lián)為什么由盛轉(zhuǎn)衰
2022-01-07 17:57 -
“連無助的老兵都要欺負???”日本的歷史虛無主義很“優(yōu)雅”
2022-01-04 07:51 -
?;韬钊ナ罆r間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發(fā)現(xiàn)!江西樟樹國字山大墓或為越國王室貴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國為何總是走向統(tǒng)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譜?為何歷史老師常常推薦?
2021-10-29 08:12 -
-
“美國應學學印度,因為印度支配了中國兩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動畫《奇跡有密碼》之“不平凡的扁擔”
2021-09-28 16:31 -
做學問?抱大腿?胡適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相關(guān)推薦 -
“美國買家缺席,結(jié)果很意外!” 評論 58最新聞 Hot
-
美財長賣力為關(guān)稅洗地,臺下高管們只關(guān)注中國
-
特朗普又開新戰(zhàn)線,“只會鼓勵各國像中國一樣反制”
-
印外長懟歐盟:這么依賴中美俄,還想戰(zhàn)略自主…
-
“美國買家缺席,結(jié)果很意外!”
-
日本想“跪”,被警告:政府將垮臺
-
特朗普:最初是我“炸”了它
-
“關(guān)稅將抹掉15億美元利潤”,福特撤回了一個預期
-
縣長張漢坤官宣被查,公安局長落馬后“消失”4個月
-
今年第三次議息,美聯(lián)儲“將無視特朗普,維持不變”
-
在他嘴里,加拿大都成了“靠美國養(yǎng)活的社會主義政權(quán)”
-
越南總理:越美首輪談判本周三舉行,維持全年8%增長目標
-
“最美教師”鄧瀅,履新職
-
五一出游哪里人最多?河南接待游客6450.3萬人次
-
美防長“動刀”美軍高層,至少砍20%
-
以色列要全面占領(lǐng)加沙?“等特朗普結(jié)束中東之行……”
-
特朗普“殺得興起”,歐洲想“刀下?lián)屓恕?/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