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書友:菲律賓每每走到重大歷史關頭時,暗殺就會出現(xiàn)
關鍵字: 菲律賓卡蒂普南博尼法西奧盧納馬科斯阿基諾杜特爾特暗殺冷戰(zhàn)前期的菲律賓:暗殺事件層出不窮
將歷史的鏡頭拉向二戰(zhàn)后重建的菲律賓。在“憲政民主”和“經濟建設”的搖擺糾結之中,菲律賓在美國的庇護下走過了前20年,經濟的暫時繁榮無法掩蓋政治生態(tài)的混亂無序。
作為冷戰(zhàn)的前沿地帶,菲律賓的政黨輪替和所謂的憲政民主暴露出脆弱而虛偽的一面。以“反共產主義”作掩護,1965年上臺的馬科斯在新一屆總統(tǒng)大選中準備放手一搏。
在1969年的總統(tǒng)選舉中,暗殺事件創(chuàng)下新記錄,1971年與中期選舉有關的暗殺達到了243宗,而且政客的私人武裝在迅速增加。到1971年初,有80 個政客擁有自己的武裝,其中包括6個參議員和37個眾議員。
1971年5月初,制憲會議的全體代表按照“制憲會議法案”規(guī)定的事件機會于馬尼拉飯店,著手進行修改憲法的工作。制憲會議以158票對120票通過決議,將總統(tǒng)制改為議會制,以便將來能更加有效地控制行政當局的權力。
1971年夏末,在進行8名參議員補缺選舉期間,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相繼發(fā)生,給1年后宣布軍事管制預先投下了陰影。8月21日晚,自由黨人在米蘭達(Miranda)廣場集會,黨的高級領導人和8名參議員候選人都出席。會議正在進行時,突然爆炸了兩枚炸彈,造成了9人死亡和幾十人受傷,受傷者包括兩名自由黨領導人和幾名參議員候選人。在1972年整個的中期選舉期間,因為暗殺造成的各黨派中高層領導人的死亡就多達30多人,投票日當天被暗殺的知識分子和高校學生有40多人。
老阿基諾倒在機場的血泊中:菲律賓舊時代的終結
而這些都是序幕,真正的重頭戲還在后頭。在這個恐怖而混沌的政治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政客就有貝尼尼奧·阿基諾。
阿基諾是自由黨的領袖,是馬科斯總統(tǒng)的主要政治對手,一直被認為是總統(tǒng)職位的有利競爭者。阿基諾出身于打拉省的著名家族,父親也曾任參議員。50年代,他當過“馬尼拉時報”的記者,22歲那年他當上了他的家鄉(xiāng)康塞普西翁市市長。后來,他又先后任打拉省省長、自由黨秘書長。1967年他當選為參議員,是政壇上的活躍人物。
1972年頒布軍管法,他被政府逮捕監(jiān)禁,幾經審訊,終于在1977年被軍事法庭以從事顛覆、謀殺和非法擁有武器等罪名判處死刑。后來由于菲律賓國內外的呼吁,馬科斯總統(tǒng)下令重審此案,但一直未作最后定案。1980年5月,阿基諾獲準假釋出獄,赴美國做心臟手術。但他在手術后,卻留在美國繼續(xù)從事反馬科斯政府的政治活動,在那里度過了近3年的流亡生涯。
1983年,他宣稱要回國時,據(jù)說馬科斯總統(tǒng)等人曾經警告他“不要急于回來,因為政府已經獲悉國內有人要謀殺你,而保衛(wèi)工作尚未就緒?!?
但是,1983年8月21日,菲律賓反對黨領袖、前參議員貝尼尼奧·阿基諾結束了在美國的流亡生活,搭乘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班機回到馬尼拉。當民航班機在國際機場停穩(wěn)以后,走上來幾名軍警,圍擁著他走下舷梯被人從背后開槍打死。當場有兩具尸體,一具是阿基諾本人的,另一具尸體身穿藍衣,被認為是“保衛(wèi)部”打死的刺殺槍手,名字叫加爾曼,據(jù)說是一位有著菲律賓共產黨背景的職業(yè)殺手。
阿基諾被暗殺現(xiàn)場
那么兇手是這位藍衣男子嗎?種種證據(jù)卻指向阿基諾的政敵,當時的菲律賓總統(tǒng)馬科斯,而他的親密政壇伙伴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貝爾與這起暗殺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謀殺案發(fā)生后,馬科斯總統(tǒng)一方面斷然否認與該案子有任何牽連,另一方面在國外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被迫下令成立了以退休的最高法院法官阿格拉瓦女士為首的案件調查委員會。
整整一年里經過了大量調查,舉行了138次公開或秘密的聽證會,出席作證的有193人,最后匯集的證詞和證據(jù)材料達2萬多頁。到1984年11月,該調查委員會內部意見不一,居然同時發(fā)布了兩份調查報告。阿格拉瓦法官為首的報告認為政府對這起謀殺案沒有任何責任,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貝爾將軍沒有參與此事。
阿基諾被暗殺時候的“血衣”
而另一份報告則認為政府事先一直在監(jiān)視阿基諾的行蹤,貝爾等人與謀殺案有牽連。但兩份報告的共同點是,一致認為當時躺在現(xiàn)場的藍衣尸體加爾曼不可能是兇手。
1985年1月,菲律賓國家檢察院向法院正式控告貝爾將軍等25名軍人和1名商人與謀殺案有關。馬科斯只好讓貝爾“離職休假”。離奇的是,這一年的12月2日,法庭作出最終審判,宣布貝爾將軍等26名嫌犯無罪釋放,確認槍殺阿基諾的兇手是加爾曼,因為他與菲律賓共產黨的新人民解放軍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天,馬科斯總統(tǒng)就下令恢復了貝爾總參謀長的職務。
這一次的暗殺事件將民眾對馬科斯統(tǒng)治的不滿情緒推向了頂峰。烈火般的街頭民眾運動和國際上眾“列強”對馬科斯政權的拋棄,讓統(tǒng)治菲律賓20年的政治強人馬科斯和夫人“鐵蝴蝶”伊爾梅達流亡夏威夷,一個時代結束了。
結語
那個被刺殺的阿基諾正是阿基諾三世的父親,而今年上任的杜特爾特恰好接的是阿基諾三世的班。不得不說當年阿基諾三世的粉墨登場,得益于他的母親科拉松·阿基諾:菲律賓第11任總統(tǒng)。
筆者承認,在某些政治領域菲律賓確實走在全亞洲的前面,比如科拉松·阿基諾是全亞洲第一個女性總統(tǒng),但遺憾的是在政壇暗殺數(shù)量方面,菲律賓也幾乎之執(zhí)全亞洲之牛耳。
不久前逝世的另一位政治強人卡斯特羅,他躲過了美國中情局超過600次的暗殺,壽滿天年。雖然杜特爾特在政壇打拼中積累了豐富的對抗暗殺的經驗,但過去主要對付地方勢力就行,現(xiàn)在被觸犯的各路豪強,可能從全國范圍內雇傭“暗殺高手”來行刺他。
甚至萬一哪天美國中情局(CIA)出身,杜特爾特面臨的挑戰(zhàn)更是不小。別看CIA在老卡身上折戟沉沙,但畢竟是暗殺行業(yè)的老江湖了:其暗殺史至少始于1947年,幾乎和杜特爾特本人的年紀相當(杜特爾特生于1945年)。
雖然他的執(zhí)政環(huán)境不像以往的卡斯特羅那樣險惡,但是在先天不足、早期發(fā)育不全的菲律賓“自由民主”政治體系之下,除了擔心政敵對他的肉體暗殺之外,杜特爾特還有更重要的問題值得外界關心:雖然他表現(xiàn)出了對中國的足夠的親近感,但畢竟美軍在菲律賓有多處軍事基地,有著深層次的利益。一旦華盛頓方面長袖善舞,通過各種手段逼迫其就范,調頭重新回到美國懷抱,這無異于對他是一種施政理念的 “暗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評論 74“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評論 352美國官員:殲-10擊落陣風,沒用F-16 評論 395“斷供”陰影下,國產操作系統(tǒng)的破局時刻 評論 128“印巴沖突是敘事之戰(zhàn),中國裝備重要性凸顯” 評論 203最新聞 Hot
-
“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
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
微軟:從中企學到,誰先一步拿下,誰就難被取代
-
美國農民發(fā)愁:雞爪、魚頭...除了中國,好難找到買家
-
首位“美國教皇”利奧十四世是誰?
-
許紅兵,主動投案
-
美國官員:殲-10擊落陣風,沒用F-16
-
特朗普:對華關稅145%到頂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國不是好盟友”,我駐巴拿馬使館駁斥
-
印度稱軍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襲擊,巴方否認
-
特朗普:可能找中國幫忙
-
大搞家庭式腐敗,甘肅省原副省長趙金云被決定逮捕
-
蓋茨怒懟:馬斯克就是在殺死兒童
-
微軟總裁瞎操心:不讓員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國與烏克蘭達成稀土協(xié)議
-
特朗普祝賀:歷史性時刻,美國的莫大榮耀
-